一则上海地区将“变相裁员”的消息将平安银行推向风口。目前,该行通过辟谣的方式进行回应称,关于该行变相裁员的消息不属实,而是该行在进行总行办公地点统筹管理。而在此之前,该行也曾传出降薪风声,这家有着“零售新王”之称的股份制银行正应对业绩承压、零售“逆风局”的挑战。
否认“裁员”
从网传的信息来看,平安银行决定将上海办公区域计划全部回迁深圳,涉及该行的信用卡、消费金融及金融市场部门,并且根据不同的2023年考核标准,设定了不同的补贴方式。但值得关注的是,该行给出的搬迁时间相当紧迫,员工被要求在短短一个多月内完成所有必要的搬迁步骤。而补贴政策的差异性也引发了部分员工的担忧,对于在上海拥有房产且正在偿还按揭贷款的员工而言,更换办公场地后,意味着不仅需要承担深圳的租金,生活成本将增加,甚至可能出现收入不足以覆盖额外支出的情形。对于不“搬迁”的员工,也会给予离职补偿。因此也产生了“变相裁员”“回迁式裁员”的说法。
7月7日,平安银行相关负责人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消息不实。为加强管理,控制风险,强化协同,提升效率,近期该行在进行总行办公地点统筹管理,涉及到少量员工工作地点的变化调整。推进过程中,平安银行将确保业务稳健连续,过程合法合规,并在切实保障员工合法权益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人文关怀。
在此之前,平安银行便对组织架构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去年6月,平安银行原行长卸任,此后,冀光恒正式出任平安银行党委书记、行长,这位银行业“老将”到任不久,便着手启动了大规模的组织架构调整,也对平安银行的零售发展做出了新的布局,对高风险的产品零售采取压缩措施,暂时放弃高营收。公司金融模块方面,裁撤了存在十年之久的行业事业部,将地产、绿色金融等六大行业事业部合并为战略客户部;最为重要的零售金融模块也发生了变动,包括但不限于,撤掉原东区、北区、南区三个区域的零售业务管理部;将综合金融服务中心整合至综合金融拓展部。
在中国(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资研究院院长王红英看来,平安银行针对上海地区信用卡和消费金融部门的回迁调整有两方面的考量,一方面是该行顺应战略结构而做出的调整,另一方面,也是优化组织架构、节省成本,同时严格防范异地机构管理的风险。
“在调整过程中,确实涉及人员变动,但从措施来看,该行已提供相应的离职补偿,充分考虑了上海本地员工前往深圳工作可能面临的不便,同时也为愿意迁至深圳工作的员工提供了一定的补贴”,王红英说道。
逆风调整期
打法变阵背后是业绩的承压,2023年全年,平安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646.99亿元,同比下降8.4%,归母净利润则实现了464.55亿元,同比增长2.1%;从最新交出的一季报来看,受持续让利实体经济、调整资产结构等因素影响,平安银行2024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87.7亿元,同比下降14%;实现归母净利润149.32亿元,同比增长2.3%。
在该行以往见长的零售业务方面,今年一季度,平安银行个人贷款余额18781.3亿元,较上年末下降5%,除了住房按揭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基本持平外,经营性贷款余额、消费性贷款余额、信用卡应收账款余额都出现了下降。其中,消费性贷款余额5107.2亿元,较上年末下降6.3%,下降幅度显著超过整体平均水平。
在宣布零售业务进入深度调整期后,裁员、降薪消息频频传出,今年5月,平安银行就曾传出“员工当月绩效降薪”的消息。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指出,近几年,银行业的净利润增速逐年走低,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员工的薪酬受到影响在所难免。从时间看,这种影响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不同银行受到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长期来看,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的企稳复苏,银行业盈利水平将回归正常,员工薪酬持续下降的预期并不存在。
在业绩承压、消费市场动力不足的当下配资开户网,对平安银行而言,实现零售业务的全面复苏与市场地位的稳固提升,依旧是一项长期且充满挑战的任务。王红英进一步指出,平安银行人力资源部门应做好解释、安抚工作,确保信息透明;同时,员工应根据个人及家庭情况,综合考虑事业发展,作出理性选择。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在线配资平台观点